活动背景
3月26日午后,湘潭市一中与湘潭博纳高中地理教研部门携手举办了一次联合教学研讨。双方教师旨在加强地理学科的实际操作教学,并探讨农业现代化与地理环境的结合路径,一同赴长株潭绿心核心地带的湘潭首程智慧农业园进行了实地观摩和学习。
园区选址特色
湖南省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的选址意义重大,体现了地理学科“区位优势”与“生态保护”核心思想在于。长株潭绿心作为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园区选址于此,与城市群的生态屏障作用相吻合。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生产。此外,借助科技农业手段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有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理念。
此外,该园区汇聚了生产、加工、科普、休闲等多种功能。若从地理经济的角度来观察,它则是“产业链延伸”与“城乡互动”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为周边城乡提供了更多交流与发展的机遇。城乡居民都能从中获益,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创新种植模式考察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着重研究了园区的多种创新种植方式,这些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例如,他们观察到的种植系统,能够适应城市有限的土地空间,在较小的土地上实现高效种植。此外,通过精确施用营养液,这些模式降低了化肥的用量,彰显了地理学中的相关理念。“资源集约利用”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促进了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并且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地理教师们也热议了其“空间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具有多重价值。它不仅适用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还能通过优化采光条件来优化微气候。例如,在城市楼顶或空间有限的地方,采用这种种植方式可以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并且还能优化周边的小环境。这堪称地理环境适应性创新的典范。
教学体验区域收获
园区专设的“现代农业教育体验区”地理教学得以在真实环境中实践。老师们亲身体验了三个特色教育板块,受益匪浅。在现代农业耕作展示区,他们通过直观展示,分析了园区选址的生态“绿心”优势。他们观察到土壤肥力分布、气候适应性等,同时掌握了温室湿度、温度的检测与调节方法。这使得老师们对地理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农业区位理论”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在实地考察中,教师们得以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这样,他们在教学时能更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使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
专题研讨共识
考察结束后,两校教师围绕“智慧农业与地理核心素养融合”展开专题研讨,达成了一些共识。首先是将园区技术作为“农业区位分析”案例典型。举例来说,通过绿心生态政策与园区选址的结合分析,学生能领会政策对农业位置的作用。并且,通过比较水培技术与传统灌溉在水资源使用效率上的差异,学生能认识到不同灌溉方法对资源利用的不同影响,从而提升他们的资源环保意识。
还计划开发“城市农业空间优化”课题。以仿生螺旋栽培为原型,设计城市屋顶农场模型,融入“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地理学习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思考在城市有限的空间里如何开展农业活动,同时增强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外,设计“绿心生态链”研学活动中,学生们被安排对园区废水处理设施和生物防治手段进行考察,同时完成《科技农业与绿心生态保护共同进步报告》的撰写,以此提升他们的调研和分析技能。
活动总结
此次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成果颇丰,教师们目睹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对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从生态保护到空间开发,从资源管理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地理知识在园区的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展望未来,两校计划利用园区资源,共同开展合作。“地理 + 农业科技”校本课程让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让知识与土地紧密相连。那么,大家是否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现代农业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创造出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